講座側記|設計導入治理的下一步:彰化文化政策的挑戰與機會
磺溪協會10月12日在鹿港鎮 #著鹿共享空間 舉辦《 #成為彰化人:青年視野的地方想像與文化治理》第一場系列講座,邀請到吳介祥老師、周馥儀老師以及紀筱榆執行長來與彰化的夥伴們分享、討論彼此對於彰化文化政策及 #台灣設計展 後續效應的觀察。
吳介祥老師提到,文化政策應以「永續」和「留住人才」為核心目標。他觀察到彰化過去十多年來的文化政策,常見行政單位投入經費打造單一的文化景點,卻往往缺乏永續經營的思維,導致這些景點難以長久維持,短短數年便沒落、淡出公眾視野。
此外,在少子化的大環境下,各行各業與各縣市皆積極吸引年輕世代,因此,介祥老師認為彰化的文化產業更應以「留住年輕人」為重要目標來規劃。
吳介祥老師也向政治人物呼籲,提醒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必須具備持續性,不應將其視為一次性的活動或政績展示,必須放棄僅追求流量、營利金額或點閱次數等「數字化」的衡量思維,文化產業才能真正地深耕與發展。
周馥儀老師則分享她對設計展首周末 「潮派鹿港音樂祭 」的觀察。她認為雖然音樂祭為彰化吸引了大量觀光人潮,但也注意到部分民眾僅為活動而來,並未駐足停留、深入認識彰化。她認為彰化擁有優良的文化底蘊和觀光資源,然而縣政府卻選擇集中投入近九億的預算,在三個周末內「猛爆式」地集中舉辦活動,反而未能讓更多民眾有機會親近並認識彰化的日常生活。
馥儀老師引用了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的話,提出對彰化文化政策的疑問:「我們希望打造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彰化,還是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彰化?」馥儀老師接著分享先前在彰化縣文化局的工作經驗,包含文化資產審議會的運作方式、古蹟身分的認定標準,以及與民眾溝通古蹟保存的過程。老師也提到,在設計展熱烈舉辦的同時,彰化縣內卻有部分文化資產正在消逝。例如,見證地方百餘年發展歷程的「和美嘉犁警察官吏派出所」,便在台灣設計展開展期間被拆除。
馥儀老師也強調「空間與時間」對於「孵化」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她以高雄市眷村「以住代護」計畫為例,說明年輕人投入文創產業,從摸索、建立品牌到穩固經營模式,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她認為彰化縣的青年創業基地仍需加強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推動並陪伴青創業者持續發展。
紀筱榆執行長分享了鹿港街區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在地方的第一線經驗,他分享自己的經歷,因緣際會回到父母的故鄉發展,協助經營老屋改建的背包客棧,也因為經常需要向房客介紹在地景點,逐漸深入認識了鹿港獨特的文化,進而投入了老屋修復與管理的不歸路。
筱榆執行長也提及在鹿港協助老屋修繕與民眾溝通的實際挑戰,提到鹿港的老屋常因過去繼承時的財產劃分,而面臨產權複雜、身分認定困難的問題,導致即使所有權人有意願修繕,卻在行政流程上屢屢受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往返溝通。他認為老屋的保存與修復就像是「種下了一朵小花」,會緩慢地影響周遭的街坊鄰居,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老屋保存的重要性時,鹿港小鎮的文化地景便會逐漸呈現出來。
除了老屋修繕外,筱榆執行長也積極推動教育與文化設計活動,例如設計「迷鹿任務」,讓從國小到大學的學生在闖關活動中認識鹿港,或是舉辦煮麵線糊的教學活動,讓參與者了解鹿港小吃的製作過程與文化背景。此外,當日活動場地「著鹿共享空間」本身也是老宅修復改建而來的新空間,筱瑜帶領參與講座的夥伴參觀空間,詳細介紹了過去幾年的整修故事。
在講座最後的問答交流環節中,參與者表達出了彰化人普遍具有的鬱悶感「彰化文化產業雖充滿能量,卻缺乏進入大眾視野的機會」。因此大眾普遍對台灣設計展充滿期待,期盼設計展不僅僅是一次性的節慶活動,而是能為在地的藝文工作者留下一個好的舞台。
另一方面,現階段藝文產業的穩固發展仍需要政府支持,然而彰化縣的文化政策經費占比偏低,需要透過公民的持續投入與監督,促使彰化縣政府能加大對藝文產業的挹注。
展望明年的地方首長選舉,我們期待在政黨政治的良性競爭下,不同陣營的候選人能提出更具發展性、永續性和長遠性的文化政策,打造能讓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縣政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