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青年與城市的未來:青年主體如何參與地方治理

磺溪協會10月19日於#磺溪青年基地舉辦《 #成為彰化人:青年視野的地方想像與文化治理》第二場的系列講座,邀請到彰化縣議員楊子賢議員、蔗青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洪崇銘以及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創辦人之一的巫宛萍,以自身的發展經驗來討論彰化青年在各個公共治理領域的努力及遇到的難題。




崇銘首先提到,本次台灣設計展讓許多彰化人對家鄉感到驕傲,於展覽中看見了過去未被發覺的各行各業,他期盼這股熱情能延續,進而關注彰化更深層的公共議題。對他來說,彰化是一塊富有文化涵養的土地,然而在地文化與地方發展的連結卻顯得薄弱,並且地方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因此,自 2018 年回到二林後,他便決定選擇文化教育作為切入地方公共事務的角度,成立了蔗青文化工作室。


崇銘觀察到,學校老師在推動文化創新教育時常面臨,可能源於缺乏地方文化的想像、繁雜的教學與行政工作,或是缺乏與地方社區的合作經驗。因此崇銘想以文化工作者的身分,為提供第一線教師提供協助,包括調查與蒐集地方知識、協助與社區居民有效溝通,並與老師共同籌畫課程。蔗青文化工作室以108課綱為契機,開始嘗試與學校合作,迄今已穩定與學校合作近6年。雖然初期在共備課程時曾遇到跨領域教學的難題,但隨著合作經驗的增加,這些問題逐漸解開,然而有一件難題是他無法解決的—學校關閉的問題。


崇銘提到,自他2018年回到二林開始,陸續目睹了幾間偏鄉國小的關閉,而這也是令他感到擔憂的問題。2020年大城鄉永光國小在45周年校慶後關閉,隔年2021年大城鄉頂庄國小也走入歷史,而後2023年大城鄉潭墘國小關閉並轉型為遊學中心,4年間大城鄉的6間國小就關閉了3座,然而這3間停辦的學校,於停辦前1至2年也還有數十萬至百多萬不等的修繕工程,顯見學校並沒有預期到停辦的發生。


崇銘表示,他並不是堅持學校一定不能停辦,而是希望能將停辦學校作為最後手段,善盡其他方式以減少對學生衝擊。例如參考新北市、高雄市的經驗,停辦前先進行轉型發展計畫;或者是參考雲林縣、嘉義縣的經驗,學校停辦前先以分校或分班的方式處理。若上述措施皆無法實行,也希望能善盡學校停辦前的溝通並提早告知,讓家長可以評估怎麼應對才是學生最好的方式,學生轉校後的輔導機制與停辦學校的代理老師該何去何從,都是後續需要持續追蹤與協助的問題。


崇銘最後以「鄉村教育對社會是負擔還是資產?」作為結論,偏遠地區學校的開設與停辦,除了對學生造成的直接衝擊,對地方的長遠發展也會產生影響。教育政策的目的本就不只是教學,也涵蓋了社會正義、人道關懷......等不同方面的價值,那我們又該如何去評估一間學校所能帶來的教育成效?




宛萍開場先簡單介紹了溪州以及自己來到溪州的原因,宛萍原本是新北板橋人,因為進行社區營造的研究而到了溪州鄉,相較原本對於農村稻田美麗景觀的印象,實際進到溪州後才開始注意到農村背後的議題與維繫農村運作的結構,而後因緣際會與夥伴一同成立「溪州尚水友善農產」,持續在農村深耕發展。宛萍觀察到,這幾年來有許多彰化青年返鄉從事著各行各業,例如另外兩位講者,崇銘是以文化工作的角度切入公共事務,而子賢則是透過從政來改變地方,而他認為投入農村的社區營造則是更全面的,不僅僅是產業、教育或是文化方面,就好比打造一個良好的棲地一樣,才能改善農村所遇到的問題。


宛萍提到,雖然返鄉發展看似已參與了地方事務,但大多青年返鄉是從事經濟、產業方面的工作,宛萍認為青年在農村的治理結構中應有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因為地方派系的存在以及長期對農村文化的忽視,導致了青年很難投入公共事務的運作,也很難為農村的公眾議題表態、發聲。社會大眾時常只看見農村的「價格」,而沒有看到農村文化與治理的「價值」,點出了地方青年參與農村治理的困境。


宛萍接續分享為農村打造議題交流空間的經驗,首先便是打造「地方的公共性」,以舉辦活動、講座的行動參與地方的公共議題,讓地方不同世代的社群都能看見甚至是一同參與活動。接著便是「以實踐帶動制度鬆動」,透過長期的行動讓地方社群瞭解到這群年輕人不只是辦辦活動,而是試著參與地方治理並產出對公共事務的論述。最後便是「議題的地方語言」,政策的專有名詞對於地方社群,尤其是對於長輩來說太過專業,必須要透過轉譯成民眾生活中的語言,讓民眾能切身瞭解各種事件與議題的影響與重要性。


宛萍接著分享溪州過去的重大事件。為了供應雲林六輕工業區的用水,2001年集集攔河堰建成,也就導致了灌溉南彰化7鄉鎮的百年大圳「莿仔埤圳」水源供四停六,水資源的分配減少了,也就導致農民被迫棄耕或是選擇抽取地下水以灌溉農田。而後,2011年又因為中科四期園區的用水需求,規劃要從莿仔埤圳的溪州段引水,也因此引發溪州農民的「守護水圳農民運動」,最後讓引水的源頭往下游移動,設置在埤頭與溪州街交界。在農民運動的過程中,宛萍也結識了許多農友與地方鄉親,日後也促成了溪州尚水團隊在地方事務上的許多合作。


宛萍最後分享到溪州尚水不僅僅是參與了地方的抗爭,也進行了很多地方創生或是社區營造的工作,包括推動在地食材計畫、公益食堂、黑泥季及公共空間轉型......等不同面向的的任務。在溪州深耕15年的時間,也逐漸讓溪州或彰化的地方論述成形,雖然台灣設計展與溪州的距離較遠,但後續也可以觀察設計展是如何呈現出彰化的魅力,並期待能引導出彰化的城市治理策略。




子賢表示,縣議員的工作內容龐雜,沒有辦法以單一議題的方式討論本場講座,而本場講座的命題為「青年如何參與地方治理」,他將以自身經驗與政治結構的角度切入分享。首先,子賢觀察到地方政治的決策依據往往不是青年人的意見,因為在社區中所能遇到的選民多為年長者,且長輩的意見容易因為社群討論而趨於一致,而真正從事各行各業且有機會參與政策討論的年輕人非常少見,這導致地方政策的設計上容易產生偏差。


接著,子賢提到現有青年參與機制的成效仍有待觀察,彰化縣最早於魏明谷縣長時間設立青年諮詢委員會,包括現在的王惠美縣長也設有青年諮詢委員會,但依據他的觀察,諮詢委員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的效力,地方政治的決策仍仰賴民代與其背後的民意基礎。另外彰化縣政府也設有青年發展處,彰化縣青發處的兩大主要業務是「就創業的輔導」與「青年住宅的設計與發包」,然而業務分別與勞工局、工務處有相似或重疊,業務設計不清、資源配置不當,就難以有效發揮吸納青年意見的功能。


子賢接續以實際的幾個案例,來分享他觀察地方政治中青年群體所帶來的挑戰。青年參與政治的樣貌可能不如大眾所想像的那樣,許多年輕人將政治事務置之度外,對政治的實務運作不甚了解,卻期待著政治人物能提出即時、有效且完美的解方,並且不願接受與不同意見的群體商量、妥協的折衷方案。子賢擔憂,這樣的選民風格,將使得政治人物傾向於做簡單而討好選民的事情,從而排擠需要深入協商的困難議題。


子賢最後分析彰化面臨的幾個根本問題,包括就業環境不佳、房產的條件不如鄰近的台中市,且產業結構以傳產、農業為主,統計顯示薪資結構偏低,導致青年人口外移,進而導致地方治理缺乏年輕人的聲音。子賢也提到前幾年升格直轄市的議題,他認為資源的分配應該一視同仁,不應有直轄、非直轄的區分。現行的地方制度也導致6都外的縣市存在更多地方派系上下其手的空間。這種地方派系的壟斷,使得年輕人難以提出新想法,地方也難引進新產業。最後,他強調,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只指望政治人物,而是希望彰化青年能一起投入地方事務的運作,才能真正影響政治決策制度。




最後的對談與問答階段,來賓與講者們討論了「如何突破現有青年參與治理的困境」與「如何參與地方治理」。面對青年參與治理的困境,三位講者分享了他們的嘗試與經驗,關鍵仍是在於青年的瞭解並投入公共事務的運作,建議青年以透過組織、合作的方式開始,在地方發展持續的行動,發展出一套屬於青年的地方參與機制。另外青年議題也應該從教育的路徑著手,讓地方的青年學子在就學階段能多瞭解彰化的內涵與公共議題,為未來的改變埋下契機。崇銘最後以「17天過去之後,剩下的348天?才是真正的彰化設計展」做為結語,呼籲彰化人在設計展後也能繼續關注彰化的發展,也期待臺灣設計展能為彰化帶來改變,讓彰化變成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


講座|1019青年與城市的未來 講座合照
講座|1019青年與城市的未來 講者對談
講座|1019青年與城市的未來 講座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