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美中夾縫下的台灣經濟出路
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洪財隆
數位年代、民粹年代、不安年代:美中夾縫下的台灣經濟出路
週日(7/27)的磺溪青年講座,邀請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出身彰化二林芳苑的洪財隆老師擔任講者。老師過往常以傳統國際經濟學及地緣經濟學(傳統地緣政治學加上經濟學)的角度,撰寫文章並出版書籍,觀察國際間各種經濟議題與相關政策間的交互影響,尤其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加大對台灣的威脅與影響力,加上近期美國川普政府大幅翻轉國際經濟秩序,這次講座即以「美中夾縫下的台灣經濟出路」為主題,向參與者們分享目前全球政經局勢,以及台灣應當如何應對。
講座一開始,財隆老師提及近年國際經濟局勢在三個重要的時代特徵之下,所面臨的重大變局。首先是「數位年代」,數位化、科技轉型重塑了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的比較利益與公共財結構,也進一步造成了製造業的自動化、服務業的精緻化;在「民粹年代」中,經濟社會政治的兩極化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導致「國際秩序越發複雜,國內政治訴求卻越發簡單」的有趣對比,政策方向以短期利益為優先的趨勢更加明顯;「不安年代」則是隨著全球化、技術革新與世界局勢的發展,疫情、股市波動與地緣政治擾動對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巨大波動,此外,製造業的自動化、服務業的精緻化也進一步地對產業及薪資造成了衝擊,引發許多層面的不安。當今人們這種不安疑慮,甚至已超過對傳統財富分配議題的關切。
老師藉由叔本華的名言「今天已經很糟,明天會更糟,最糟糕的還沒到來」,說明川普執政下的美國經濟政策,美國從世界警察的定位,轉變為追求凡事皆為美國優先的態度,讓歐洲各國皆開始擔憂其於安全和經濟等各種政策上的大轉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政經局勢已從可負擔的風險(risk),逐漸轉變為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風險就像擲骰子,可以預測其範圍為點數一至六,然而不確定性的概念,可能使所有的預測失效,而國際間包含經濟在內的各種規範、秩序已經不如過往,社會及一般公民更應當具備素養與跨域整合的能力,以應對可能的局勢變遷。
針對川普2.0,老師首先指出,國際經貿體系存在基本矛盾,難以解決貿易失衡問題。而美國連年鉅額的商品貿易赤字(2024年高達一兆兩千億美元),背後則反映美國製造業生產基礎的流失,相對於中國經濟崛起,美國不無警覺;另外,川普政府的許多經濟政策反對了傳統經濟學中,工作唯一目的是賺取收入以供消費的觀點。許多政策的理念從「身份/認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比起消費行為本身,生產什麼、如何生產這些議題更接近許多人的個人身分認同,故能打動許多美國人。
川普政府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戰略考量,結合重商(重工)主義或經濟民族主義的種種觀點,造就了國安與商業利益交會的經濟產業政策。川普2.0的關稅戰僅是美國重估其在世界所扮演角色之一環,最直接的衝擊是全球經貿體制裂碎化,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體制消亡,會有更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甚至1930年代的封閉式區域主義恐將再度興起。
此外,在地緣政治經濟衝擊影響下,許多國家也理解到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中國軍事威脅,對於台海可能發生的危機更是保持警惕。2022年美國宣布加強管制對中出口的半導體、設備及技術,中國則因掌握許多稀土金屬及關鍵金屬,形成相對的反制關係,整體來說美中經濟互賴逐漸降低,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樣的局勢,對於台海安全來說也許是相對不利的走向,因為美國可能失去必要時對中實施經濟制裁的力道和痛點。全球化下,各國經貿互賴程度加深,這和主要是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有最大的不同,而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現在很熱門的地緣經濟學(geoeconomics)找到分析架構。
老師也提到,以經濟的層面來看兩岸之間的問題,對於中國而言「維持現況」但對台灣步步進逼,或許是比較有利的策略,因為一旦中國貿然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失去目前對中國經濟發展相對有利的國際態勢,甚至打亂其國家發展策略和佈局。然而,台灣也不能排除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尤其在台海議題上,中國不可能純做經濟層面考量,國際間不乏2027年中國有武統台灣的時間表這種警告。
在講座的結尾,老師強調對身處美中夾縫之中的台灣而言,就經濟的層面來經濟產業長遠發展核心應更看重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條件和挑戰何在,然後應用高科技加以解決,而不是只講尖端科技這些時髦口號。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有國家安全的論述作為唯一支柱,這太單薄而且效用必然會遞減。當今台灣仍然有許多社會經濟層面的議題值得關注,從中必可找到更吸引人、更公平的經濟體制,尤其是克服經濟不安、關懷年輕世代的政策和論述。
圖:玠倫
文:奕誠、心怡、瀚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