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罷免如何難?進擊的南彰化地方派系

作家 江昺崙

奶蜜之地,黑金之鄉:進擊的南彰化地方派系


昨天的磺溪6月場講座,邀請《臺灣地方政治讀本》書中,書寫彰化專章的作者,曾任溪州鄉公所秘書的作家江昺崙,分享南彰化地方派系的運作,以及對台灣地方政治未來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講座一開始,昺崙以3個溪州小故事:「2017可愛動物園區流血衝突、溪州掩埋場大火、撞車與黑函事件」作為開場,讓大家理解地方政治與派系,如何影響南彰化的日常生活。


接者,昺崙從不同面向,切入分析彰南的地方政治經濟結構。首先,作為「沃土沙洲、糖米之鄉」的南彰化,戰後受土地改革政策影響,導致傳統仕紳階級逐漸式微,農民之間的橫向連結,亦在威權統治下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土豪劣紳的崛起與恩庇侍從體制的擴張。另一方面,受鄰近都會區吸力影響及地方自主社群的衰敗,城鄉差距擴大、文化認同消失,使彰南走向道德經濟與社群文化的破產。


此外,彰南10鄉鎮(即第3選區)分屬溪湖、北斗、二林三大生活圈,幅員遼闊,卻面臨交通等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除地方派系所擁有的龐大資源,得以維繫勢力外,一般人難以克服空間與資源門檻發展地方組織。


在理解地方派系之前,昺崙也提到其對台灣當代政治狀態的觀察,他指出國民黨內正處「第三次國共合作轉向」的狀態,過往掌握資源的國民黨中央,逐步喪失動員與資源分配能力,錢、權、人旁落地方,使擁有資源與組織的地方派系更加活躍,而中國亦以超限戰形式持續滲透地方。


而地方派系的結構,則是潛藏於縣市政府、鄉鎮公所、黨務系統、農漁水利會等半官方團體、民間婦女會老人會社團、宗教團體、教育機構等,透過壟斷尋租手段,插旗土地營造業、八大行業、農產、第四台、瓦斯行等,橫跨黑、白、灰地帶,並在選舉中以固樁、綁樁、賄選技術、投票控制等手法,操作地方民眾的利益與恐懼,以組織網路、人情義理、後勤資源等手段影響地方選舉,讓派系怎麼選怎麼贏。


最後,昺崙也提出公民社會如何在地方派系中突圍的反思,除了政治制度改革,更關鍵的是在資訊對等、組織動員上建立反抗的力量,讓重視地方人情的「鄉民社會」逐漸轉化為具主體性的「公民社會」。


雖然彰南罷免的結構性因素,使得公民力量難以有效突破地方政治的現實困境,但在過往的幾次選舉中,無法被精確「算票」的社群(如青年群體)及地方存在的分裂投票行為,也顯示翻轉地方的可能性,當公民社會從基層積累力量,即有可能走出地方派系政治的陰影,走向通往光明的路。


圖:李安、羿閔

文:閔凱

a
01
02
a
a
07